1
         
 
1
1
1
1
 

投稿常见问题解读

       本栏目汇编了本刊执行主编结合近年来 JAC 审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下的一些文字。考虑到审稿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问题,这些文字将处于随时动态更新状态。建议有意向向本刊投稿的朋友在投稿前有选择性地阅读。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本刊微信公众号在过去几年中曾经发表过一些相似的文字,其中包含了一些涉及到本刊的投稿、审稿原则的内容。如果微信公众号之前发表的文章中提及的内容与本栏目文章中内容相悖,均以本栏目中文章为准。


如何写好论文的前言


我不知道百度翻译中对“Introduction”这个词的上述解释是否准确,但我对其中列出的一个意思很是赞同,那就是“初级读物”。

我个人认为: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来说,“Introduction”就应该是一篇“初级读物”。这么说应该并不过分。论文的目的是介绍新发现新思想;而所谓“新”,则应该是别人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既然是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又必须让别人 (至少是审稿人) 接受,那么就应该把这个“新”的基础介绍好,让别人知道这个“新”是基于那些“旧”而成为“新”的。这个“介绍”就是“Introduction”的任务。既然是介绍“旧”,那么“Introduction”就毫无疑问地应该是一篇“初级读物”。这篇“初级读物”的作用就是让读者了解一下你将要介绍的新工作是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的。

作为“初级读物”,通俗易懂是首先必须做到的。如果前言中充斥着只有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同行才能看懂的专业术语,那就不能称之为“初级读物”。以JAC为例,JAC的读者群是先进陶瓷科研工作者,包括执行主编在内的大多数人对物理、化学、力学、生物学、计算机、信息学、拉丁文、古英语等等等等高大上的东西只了解一点皮毛或者干脆就是一窍不通。所以,以下两点请作者稍微考虑一下:

  • 当一些过于专业的专业术语在前言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建议多写几个字解释一下;
  • 如果一个意思完全可以借助于中学生英文字典中的词汇加以表达的时候,就没必要从莎士比亚的原著里费劲地挑出一些冷僻的词汇来描述了,毕竟读者不是你的托福、GRE考生。

作为“Introduction”的“初级读物”,除了通俗易懂之外,还尤其需要讲究逻辑性,要用一种让读者感觉不到任何别扭的方式、用读者已知的大量旧知识引领着读者一步步地去接近你的新发现。这里的“一步步”是不会感觉到让人别捏的“步”,是在平坦的道路上不需要付出太多注意力就能迈出的“步”,而不是荒郊野岭没有路的情况下疲于奔命的“步”。这点是不容置疑地,如果在你的带领下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那么读者很快就会离你而去。

这么说可能不太好理解,那么我们来具体说说一些论文的前言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论文的前言是这么开头的:环境污染 (或者能源危机、或者6G通讯等等等等) 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 (更有甚者,前言的第一段十几行字都在讲着同一个问题,就差没预言北极的陆地什么时候成为海洋或者南极的温度什么时候接近赤道了)。坦率地说,这样的第一步是很别扭的。

读者之所以读论文,是想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里又有了什么新鲜事儿。环境污染也罢,能源危机也罢,读者在清闲的时候读读闲书看看电视时眼里耳里充斥着都是这些词汇,如果在做点正事儿的时候还被这些语言所笼罩,心理阴影面积肯定会增大一些。所以,为人为己,建议论文的第一句话就不要喊口号了。口号喊得再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就永远只能是口号。如果实在是心里憋得难受非要大喊一声环境污染或者能源危机,不妨说说你所研究的内容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或者能源危机问题的某一个措施中已经或者可能发挥的作用,比如说XX材料在废水处理中或者在太阳能转换中已经发挥了什么什么作用。

其实,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很好写的。如果你研究的是材料,完全可以直接写“XX材料已经得到了很多的研究”;如果你一定要针对材料的应用写材料,也可以写“XX材料因为XX特性而得到了应用”;如果你研究的是工艺,则可以写“XX工艺是陶瓷材料的制备的典型工艺或新工艺”;如果你研究的是新工艺,不妨开篇就针对“新工艺”的“新”对“旧”工艺展开炮轰。如果一定要像科X部领导人一样发言必谈国际形势必谈生存危机的话,其实就没必要写论文,直接去当领导人好了。这话是有些刻薄,但是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自己的土地上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做点耕耘的事情,没必要去想“耕云”。论文就是论文,不是写给科X部的立项报告。

有了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接下来自然就是围绕自己将要做的工作展开论述,通过分析相关的文献说明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值得做,为什么能做好。这时仍然要记住:“Introduction”是一篇“初级读物”,是一篇让读者读了之后能够接受你的新发现新思想的“初级读物”,而不是一篇东拼西凑不知所云的文献简介。


要做一项新工作,首先就是这项工作值得做,其次是这项工作确实能做。

  • 为什么值得做?这就需要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说明现有工作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确实值得去解决。
  • 为什么确实能做?同样也需要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说明现有工作中确实有一些蛛丝马迹证明某一些思路可以解决问题。

因此,文献分析是前言的核心内容。

既然是文献分析,作者就一定要清楚被分析的文献不仅仅只有作者看到了,读者也同样看到了,所以说Introduction是“初级读物”。但如果仅仅是罗列文献,那这个就真的很“初级”,对于同样也可能是专家的读者来说就难以成为“读物”;要使之成为“读物”,关键则在于分析。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同一篇文献,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一篇论文的前言中只是将别人对文献的感受写出来,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那就不叫文献分析。我们读到的很多稿件,前言中确实也罗列了很多的文献,确实也一篇篇地介绍某某作者做过什么,但是始终没能将其他作者的工作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以显示出自己工作的独特之处。这样的文献分析是不成功的。真正的文献分析,是要将文献中的某些内容与自己将要进行的工作结合起来,用于说明自己将要开展的工作的必要性。比如说我们要研究掺杂,就要分析别人做过的掺杂以及掺杂后的效果,然后指出其不足;接着分析别人没做过的掺杂成为“掺杂”的可能性。当然,这个可能性不仅仅指的是“能否成为掺杂”,更重要的是“成为掺杂”之后的好处。没有好处的事情是做不得的。

毋容置疑,在以“组成-结构-性能-服役”为顶点的正四面体中,四个顶点的可选项多如牛毛,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顶点的不同可选项的组合都可能是一个从来没人关注过的点。但是“从来没人关注”并不一定等于“值得关注”,因此如果要研究一个“从来没人关注”的点,就应该通过文献分析说明这个点为什么值得关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文献分析说明这个点“从来没人关注”。比如说,有些论文是这样立论:一种粉体合成方法被别人用于合成了很多材料的粉体,却偏偏漏掉了一些材料;因此有必要研究这种方法在被漏掉的某一种材料中的应用。遗憾的是,这不是研究的理由,至少不是研究的充分理由。如果一定要研究,那么就应该说清楚用这种已知的方法合成被遗漏的材料时可能会遇到什么独特的问题以及我们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这种“说清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献分析。


最可怕的事情是:有不少稿件的前言只是为“前言”而“前言”,想必作者自己都不清楚想在前言中说点什么。

参照曾经读过的一些稿件的前言虚拟出这么一个前言:

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为解决能源危机,某材料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作者研究了XX掺杂对材料电性能的影响,发现可以显著提高电性能;B作者研究了BB工艺对材料的影响,发现可以减小晶粒尺寸。为此,本文研究AA掺杂及BB工艺对该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这样的前言所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恰恰就是这类前言在最近一个月JAC收到的稿件中占到了接近40%的比例。

平心而论,很多具有这类前言的稿件其研究的内容确实还有一定的新意,稍加雕琢也可能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但是,这样的前言绝对会让读者丧失继续读下去的勇气,后面的研究内容再精彩也白费了。

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可以放在前言里。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只有与具体问题相关的文献才能发挥出对论述的支撑作用。研究电学性能为目的的论文,前言中总是提力学性能显然是不合适的;研究粉体材料的论文,前言中一直写块体材料同样也不合适。同样研究掺杂改性,只讲掺杂而不提及性能就不是完整的掺杂改性;研究工艺的论文只讲材料而不提工艺更不可能成为一项优秀的研究。


写到这里,我想对作者们提点小小的建议 (更详细的建议参见“论文的前言不应该是财务报表,而应该是审计报告”)。

写前言最怕想到什么说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果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再好的工作恐怕都很难造就出一篇好的论文。

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前,花点功夫认真总结一下自己的工作,找到那些确实值得发表的闪光点;然后根据每一个闪光点仔细分析一下其成为闪光点的理由。这就是所谓的凝练“创新点”。找到了创新点,也找到了创新点之所以创新的理由,接下来就是选择文献进行分析,从为什么要做到怎么做理出一个顺序以及一个合理的合乎逻辑的框架,然后将相关文献逐一放到这个框架里。然后,按照这个顺序开始逐一组织段落,有条有理地围绕创新点展开论述。

任何一项研究都是有一个小目标的。这个小目标究竟是什么,这是写一篇论文之前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问题,而在撰写论文前言时则必须围绕这个小目标选择文献并加以分析,以充分说明这个小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自己都无法说明这个小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甚至无法说明小目标本身是什么,就完全可以想象最后拼凑出来的前言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最后说几句貌似题外但也是题内的话。

绝大多数稿件出自研究生之手,所以前言不尽人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在导师的要求下做实验写文章,对于为什么做为什么写已经漠不关心了。一个题目,导师说好就好,学生很少去考虑它为什么好。当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要写文章的时候,大多数研究生只能凭借着导师的片言只语加上曾经读过的几篇文献去抓耳挠腮地憋出一个前言。这可能就是很多稿件前言不尽人意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的通讯作者在第一作者写论文之前,让他口述一下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而再讨论一下,或许对学生、对论文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371号     京ICP备050827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