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投稿常见问题解读

       本栏目汇编了本刊执行主编结合近年来 JAC 审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下的一些文字。考虑到审稿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问题,这些文字将处于随时动态更新状态。建议有意向向本刊投稿的朋友在投稿前有选择性地阅读。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本刊微信公众号在过去几年中曾经发表过一些相似的文字,其中包含了一些涉及到本刊的投稿、审稿原则的内容。如果微信公众号之前发表的文章中提及的内容与本栏目文章中内容相悖,均以本栏目中文章为准。


论文的前言不应该是财务报表,而应该是审计报告


作为一个只有小半桶水的学术界闲人,自从担任一个学术期刊的执行主编以来,每天都是处在一种胆战心惊的状态,生怕一不小心就把一个得到国内陶瓷圈朋友厚爱的新生期刊搞砸。所以,对于大多数稍微有点色香味 (排版比较规范)、门脸也过得去 (摘要还算可读) 的来稿,我是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一下论文前言的。之所以要读前言,是因为前言能给我很多对我来说属于前所未闻的过期的新知识,毕竟我已经多年没读文献,早就不知道所谓的顶刊所谓的热点所谓的跟风都有些什么新奇的内容。

在硬着头皮读了N多篇投稿之后,我逐渐有了一个很强烈的念头,想说说论文的前言。因为,在我读到的大多数来稿中,前言像极了那些不是大爷胜似大爷的财务人员做出来的财务报表,通篇就是干巴巴的文献堆砌,恨不得把自己读过的所有文献都罗列出来 (当然有些文献一般是不会罗列的,比如说用汉字写出来的文献,又比如说JAC上曾经发表的论文等等)。之所以称之为“财务报表”,是因为从那一大段一大段的描述中,我看到的不是“支出明细”就是“支出金额”,没有片言只语提及支出是否合理需要如何改进,因为那不是财务人员的事情。一些作者甚至还远远没有具备当代财务人员的优良素质:现如今的财务看到发票上有点瑕疵就是直接训斥一番 (通常还不直接告诉你瑕疵在哪里);我们有些作者有时却连瑕疵都看不到,只要是顶刊的东西,无论对错无论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有关就来者不拒。

坦率地说,作为普通读者,我不愿意看“财务报表”,有看这些“财务报表”的功夫我还不如去读原文,因为原文里的叙述更为完整更为准确。作为主编,我更不愿意看“财务报表”,因为“财务报表”太繁琐太枯燥,会让人昏昏欲睡失去意识。

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审计报告”:用冷酷无情、洞察一切、恨不得挖地三尺也要找出破绽、一定要置被审计者于悬崖绝壁边缘的态度,把所有相关支出中出现的所有疑点都罗列出来,然后高屋建瓴地提出一揽子整改建议;当然,审计报告也需要一个帽子,一开始还是应该对被审计者做出高度的评价,毕竟人无完人,谁都会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优点的嘛。


具体来说说前言。

和“审计报告”一样,前言也需要一个帽子,这个帽子就是针对将要报道的研究工作方向说说有哪些经典性的工作促进了这个方向的起源和发展,再说说哪些人在这些经典性工作之后跟了一阵风,做了一些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或者什么都不是的工作。对于研究历史遗留问题的,起源可能需要追溯到远古,那就简单一些,一句话带过即可;对于研究当前形势的,起源可能是当前仍然很活跃的某些个体或者团体,适当热情地吹捧一下也没有坏处。对于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的工作,有一两个两三个典型的例子足矣。好话毕竟就那么几句,该省的时候还是省着点。这些介绍基本上就为读者展示了这个领域的概貌。这些介绍是绝对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介绍,谁会相信你的研究有价值?当然,开天辟地的工作除外。

接下来就是冷酷无情的审计了!虽然过去做了很多工作,但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做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外乎就是因为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揪住了某个问题的短处,然后对其进行修补或者对其进行批驳。在对以往的研究做出了高度评价之后,接下来就要找出一两篇或者若干篇存在问题的文献来进行简单的 (但是同时也必须是有目的的) 剖析了:某某某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事情,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欠缺 (就像审计发现餐费发票貌似违规似的,或者再不济就像那些稍微负点责任的财务人员发现发票上的税号写错了)。存在这样的欠缺可了不得了,要上纲上线,明确指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如何如何,或者说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会如何如何云云。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论文将要研究的内容。到此戛然而止,前言结束,让读者立马产生一种想继续读下去的冲动,因为他不知道、进而就特别想知道你到底是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么一个巨大的问题的。当然,这里所说的读者应该是对这个方向上的研究感兴趣的人,而不是那些人的领导。有不少领导是害怕审计报告、宁可读财务报表的。

只有像“审计报告”一样的前言,才能让主编 (进而审稿人) 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一项研究,进而理解作者的研究为什么是创新的以及创新在哪里。


事实上,尽管作为主编,我会尽可能地去邀请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同行来当审稿人,以最大程度地给作者提供一些最接地气的修改意见 (某些运气不好的情况下也可能是最严厉的批评意见),但是小同行毕竟是少数,请起来很不方便,年轻的新秀往往是档期难逢,而年长的前浪不少人早已封笔谢审。所以更多的时候,一篇论文遭遇到的审稿人往往是稍微大一些的小同行 (这个大不是指年龄,而是相对于“小同行”的“小”显出来的“大”)。这一"大"就意味着审稿人可能并不那么了解细节,一份比较完美的“审计报告”对于他们来说显然就便利了很多。这可能就是常言所说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吧。作者们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余香”的作用,需要意识到这个“余香”是一柄双刃剑!

前言,不仅能让审稿人和读者了解本研究的背景和本研究的意义,也能让审稿人和读者了解作者的能力、水平甚至科研作风。对历史完整且简要的介绍以及对科学问题的合理分析和提炼,会让审稿人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进而随着你的思路和你一起探讨论文后续章节所述工作的合理性,这是正能量。对历史问题闪烁其词、回避关键事实、强词夺理地拔高研究的意义,只能让审稿人默默地先把有色眼镜戴上,因为他从前言中吸取到的是负能量。


前言需要帽子。但帽子太大则是前言的第一段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

能源危机、污染加剧、气候变化等等等等都曾经而且还在继续出现在不少论文的前言第一段甚至是第一句话。更有甚者,一共只有三五段文字的前言,读到最后一段之前还没有落到本文的研究背景。这样的帽子对于一篇只能投给JAC的论文来说显然有点不合适,JAC是学术期刊不是新闻联播,JAC的读者是普普通通的学术人不是政治家。解决能源危机、污染加剧、气候变化等等问题确实很必要,但是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小处做起,所以,前言的帽子就应该切合这个“小处”。

其实,早些年的一些经典论文的第一句话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某某体系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又如某某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等等。之后便是对这个被“广泛”关注或重视的事情进行剖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符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要求。


前言需要寻找问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凝练创新点”。

“凝练”指的是面向理论或实践从已有的研究中发现问题。

毫无疑问,某一项性能无法满足某一项具体应用的要求是大多数研究的动力,开发出满足要求的新材料就是创新。但如果仅仅只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而没有具体的行动,那相当于只是喊口号,不是创新。如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和方法才是货真价实的创新。是否“切实可行”,就是前言应该借助于文献分析加以阐述的内容。

以掺杂改性为例。掺杂改性的目的在于“改性”而手段则是“掺杂”。一种较为理想或者说较有创新性的掺杂改性研究思路应该是:通过文献分析指出某一类掺杂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导致穷途末路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类掺杂自身存在的且自身无法克服的某个问题;借鉴于其他体系甚至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意识到并有一定的理由推测另一类掺杂可能能够克服这个问题,所以本文试图加以研究。这是“手段”的创新。另一种较为理想或者说较有创新性的掺杂改性研究思路则是:通过文献分析指出某一类掺杂已经获得了较好 (不一定是很好) 的效果,但并还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之所以没有穷途末路是因为前人没有考虑一些因素尤其是新出现的因素,比如说新工艺比如说另一种新工艺,通过采用刚刚或者刚刚之前的刚刚提出的新工艺,结合本体系的独特性完全可以获得性能上的明显改善,所以本文试图加以研究。这是“目的”的创新。

当然,“手段”是否真的创新在于新的掺杂是否真的获得了比旧掺杂更好的效果;通俗点说就是:加点料酒就能获得的口感就没必要通过加茅台去获得了,但如果加点醋能使口感变得更好,似乎也是值得一试的。而“目的”是否真的创新则在于新的工艺是否真的给这个体系带来了新的活力;通俗点说就是:如果SPS只能使性能提高1%或者2%,我们还是常压烧结吧;除非在SPS过程中我们确实能发现一些常压烧结无法发现的属于这个材料体系独特的东西。


有不少论文的前言不是在“凝练”而是在“炮制”创新点。

有一些论文的前言是这样写的:某某材料因为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而在天上或者地下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往的研究对其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关于其电学性能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所以本文研究其电学性能。这就是在有意或者无意地“炮制”创新点。对于这种情况,正确的“凝练”应该是在基于事实 (文献分析) 的基础上指出“关于电学性能研究几乎没有”之后进一步指出“电学性能”也是这种材料在天上或者地下应用的基础;否则再深入的“电学性能研究”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也有一些论文的前言是这样写的:对于某某体系,路人甲研究了其力学性能,路人乙研究了其热学性能,路人丙又研究了其电学性能,但同时研究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的人没有,所以本人愿意当路人丁同时研究三种性能。敢于挑重担是一种美德,但是不考虑这个重担是否值得挑是否有必要挑就不一定是美德了。对于这种情况,正确的“凝练”则应该是在基于事实 (文献分析) 的基础上指出这三种性能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如何“相互影响”没有人研究过。

更有一些论文的前言非常直截了当:某某材料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一种高效储能材料,在对一系列关于其如何得到重视的研究进行了充分回顾的基础上,认为有必要对其储能效果进行研究。天啊,没有研究过储能效果就成为了一种高效储能材料,馅饼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好神奇哦。


顺便提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先进陶瓷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厨艺相似。青椒可以炒肉片,西葫芦也可以炒肉片,甚至只要你愿意,鹌鹑蛋炒炒肉片也未尝不可。一个半新不旧的新材料出现之后,换一个组成变一个比例就会衍生出另一个半新不旧的新材料。比如说,元素周期表上光稀土元素就多达17种 (记忆已失散多年,有待考证),单一掺杂做完了,就做双掺杂;双掺杂做完了还可以做三掺杂。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掺完了究竟怎么样?

有一些论文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在大好的国际科研形势大背景下,某某领域的小背景也形势一片大好;在如此大好的形势下,某某大牛应运而生,成功地发现了某某稀土掺杂的某某材料表现出了高大上的性能;受其启发,考虑到另一个某某也是稀土,于是本文就研究了一下另一个某某掺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真的和前一个某某差不多耶。耶!

好吧,我只好动一下手指头默默地点下“Reject”的按钮了。唉!

当然,更多关于掺杂改性的论文还是有“创造性”的:选择了别人没掺过的元素,然后和没掺杂的基体对比,发现性能确实大幅度提高。JAC虽然影响因子已经 (谦虚一些应该是即将) 高达10.0,但是在“原创”仍然可遇不可求的囧境下,对这种别人没掺过的掺杂并不会全盘否定。我们只是要求作者在前言中说说是什么原因促使你选择了这个元素,然后在摘要或者结论中说说与其他元素掺杂相比有什么好处,当然更需要在结果讨论中与别人已经做过的其他元素掺杂所得到的结果充分地对比一下。这么做并不难,唯一的难处可能就是:别人没做过的掺杂和别人已经做过的掺杂相比,效果 (比如说性价比) 其实不太理想。有意或者无意回避这种对比的论文,JAC不太敢用。

第一个发现盐具有使菜品变咸功效的叫原创,研究加多少盐能使菜品变得更可口叫做稍有意义 (意义大小依据可口程度而定) 的跟风;研究海盐、湖盐、岩盐间的区别或许会有一些好的发现,但明知化工盐不利于健康还偏要研究如何采用化工盐为菜品调味还非说同样获得了咸味就有点离谱了。

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前言是这么写的:某某体系的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某某如何某某又如何使得这个材料的性能不断提高;之后笔锋一转,作者发现某项已经五分熟或者七分熟甚至十二分熟的测试或者分析技术尚未在这个材料体系中被人用过,于是脑洞大开觉得必须用上一用。这样的前言注定了论文只有被拒稿的命运。

同样用盐来打比方。当盐能使菜品变咸成为了真理之后,其实没有必要去研究盐对糖拌西红柿的口感改良问题,除非想发NS;当然更没有必要因为某些厨师拍黄瓜时只加醋而不加盐就觉得盐拌拍黄瓜是一种创新。至于非要在吃咸菜的时候再加上一勺盐的做法,我们只能表示理解和有限的支持,但从健康角度出发坚决不鼓励。


总之,每一篇论文都应该花大力气写好前言。站在一个合适的高度,用落落大方的语气,把历史遗留问题的来龙去脉介绍清楚,把将要呈现的研究内容的研究必要性解释清楚,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稍稍不动声色地暗示一下本研究得意之处为什么值得得意。一句话,前言就是要使主编、让审稿人、让读者对你选择这个研究内容心服口服,觉得这个内容真的值得研究。当然,最佳的效果则是让审稿人觉得做这项研究非你莫属。而至于怎么选择文献怎么组织语言怎么挖掘意义,则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如果你的前言只是用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罗列了很多前人的工作,并信誓旦旦地一定要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走下去,那么这样的论文就真的没必要投给JAC了。


 

   
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371号     京ICP备050827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