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到10:旗帜鲜明地打造属于特陶人的高质量水刊


自去年年底开始一些自媒体陆续发布2020年影响因子预测结果、并惊讶地发现JAC的影响因子可能将从2019年的2.899奇迹般地上升至2020年的6.7之后,不断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现。尤其是一些作者在向本刊投稿被退之后更是在各个角落宣称“JAC只不过是影响因子的暴发户”、“JAC是一本水刊”。现在又到了一年即将过去的时候了,数据显示2021年度JAC的影响因子已经毫无悬念地突破了10.0。我觉得应该写点文字,好好地谈谈“水刊”的问题。


天气愈发干燥了。我不知道国外有“水刊”之说不,我们国内是有的。在百度搜索栏输入“水刊”二字,所得到的结果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水漫金 (bai) 山 (du)。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也有一些网页出现了“国家终于要给正式的回答了”这个骇人听闻的语言,但是根据百度搜索之后可能肯定一点:国家真的没有给出正式的回答。也就是说,国家层面并没有正式使用“水刊”这个术语。也就是说,“水刊”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是民意,准确的说是“网民的意愿”。

既然只是“网民的意愿”,我就可以壮起胆子来说说“水刊”了。因为,曾几何时,JAC也被“善良”的网民尊称为“水刊”。


首先,我想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世间不但需要NSC,更需要“水刊”。

理由很简单:只要“科研”还是一种职业,就会有科研从业人员;只要有科研从业人员,就会产出一种叫做“论文”的产品;而只要“论文”这种产品还有人 (尤其是各级各类管理科研从业人员的人员) 帮着数数,就需要一种叫做“期刊”的货柜。货柜质量有好有劣,就像各级各类管理科研从业人员的人员眼睛有大有小一样。所以,只要有人愿意投稿的期刊就有存在的必要。所谓“水刊”,永远只是一部分人的看法,无论这个“一部分”是10%还是90%,都不能说某一个“水刊”没有存在的必要。更何况,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不是“喷”出来的,也不可能被“喷”掉。只要当市场真的不再需要了,“水刊”也会自动退出市场,而这种“自动退出”与“喷”是没有关系的。

事实上,如果按某些“网民”的标准,国外期刊中的“水刊”并不一定会比国内少。20年前曾经有一本叫做“New Crystal Structures” (虽然可以缩写为NCS,但它真的不是NSC) 的德国期刊就因为一位中国学者一年间在上面发表了39篇论文而被国人称为“水刊” (当时的说法不够文明,用的词是“垃圾”)。但是,直到今天,这本德文名字叫做“ZEITSCHRIFT FUR KRISTALLOGRAPHIE”的所谓“垃圾”期刊或者“水刊”仍然岿然不动地屹立在 SCIE 的Master Journal List中,2020年的影响因子0.451,相比于20年前的0.349稍微提高了一丢丢,尽管这“一丢丢”的提高与影响因子通货膨胀相比微不足道。这说明这本期刊还有市场还有生命力,尽管远远不如NSS。

按照某些“网友”的标准,JAC确实也是“水刊”。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学术质量还是学术影响力,JAC还远远不如美陶不如欧陶,更不用提那些万众向往的金刊银刊。但是,和上文所提及的“New Crystal Structures”一样,JAC目前仍然存在,所以于国于民都自然也有其存在的理由,这是不容置疑的。目前中国仍然有不少于2000位特陶科研从业人员 (不包括那些不认可特陶的特陶人),在本刊创刊初期,其中的一部分就认为JAC有存在的必要,所以JAC幸运地存活了;随着期刊在这“一部分人”的努力下逐渐发展,更多的“一部分”人也逐渐认为JAC有存在的必要,所以JAC开始发展了;JAC发展到了今天,就连少数不认可特陶的特陶人也开始意识到可能到了有必要认可“JAC有存在的必要”这一客观事实了。这就是JAC存在的理由之一。

特陶人已经被各种评价指标压得长时间透不过气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打造出一本让我们特陶人自己扬眉吐气的期刊?即使是“水刊”,也可以是一本足以“覆舟”的水刊。特陶人都清楚:特陶不是没有足够高的学术水平,特陶目前只是没有足够高的“影响因子”,缺乏一个光鲜亮丽的货柜。


接下来想谈谈“圈子”与“水刊”的关系。

“一本期刊由少数的一些人把持,只发圈子里的文章”。这是JAC被某些网友称为“水刊”的原因之一。看到这个说法我很欣慰:这些人终于承认特陶有一个“圈子”了。

其实,“圈子”不是坏事儿。有江湖就有圈子。JAC的中文名字毕竟叫做“先进陶瓷”,也就只能在先进陶瓷这个圈子里混。首先,JAC不可能也没能力约请杨振宁为JAC写稿。其次,JAC也没勇气约请那些在圈子外面吆喝叫卖先进陶瓷的知名或不知名的人士写稿。所以,JAC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发表来自圈子里的文章。

当然,“大多数情况”就是大多数情况,不是绝对。“绝对”只出现在当年JAC创刊的时候,那个时候JAC等米下锅,也只有圈子里的一些热心人才会心甘情愿地伸出援手。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圈子里的人越来越热心了,米越来越多了,基本不用担心“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了。但是,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圈子里的事情,和圈子外面基本没有关系。只不过是,饭香了一些之后,有些圈外的人闻到了一丝香味也想贡献一些面粉出来,所以现在的JAC偶尔也会发一些圈外人的论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偶尔”并不是因为JAC ”排外“,而是这个”外“很多时候确实不够朋友:明明知道JAC本来就是”水刊“,还非要往这”水“里排污,把一些无处安放的文字硬塞给我们。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更多的圈外朋友还是很友善的。只不过面粉虽好毕竟也仍然是面粉,和米放在一起煮,总是有点不那么符合常规的感觉,没有点勇气的厨师是不敢这么做的。很遗憾,我就是这种没有勇气的厨师,所以和“特陶” (注意不是“特陶圈”) 无关的稿件JAC基本上是不考虑的,勉强和“特陶”沾边的稿件至少在现阶段JAC基本上也是不考虑的。

或许有人会说我混淆了“概念”,扩大了“圈子”的含义:人家说的不是那个2000人的圈子,而是“一小撮”人。这就真的有点冤枉我冤枉JAC了:近两年,JAC的门脸好看了一些,但是恰恰正是近两年在JAC发表论文的作者中我不认识的人也多了一些 (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擅长写高水平论文但从未进过特陶圈子的人开始给JAC投稿了)。今年年初开始我试图请每一位作者吹嘘一下他们在本刊发表的论文,这一过程有点痛苦:三分之一的责任作者 (可能是通讯作者也可能是第一作者) 我没有微信,其中有好几个是圈子里的朋友都不认识的,至少至今仍然没有进入圈子。我想说的是:作为执行主编,我第一看文章,第二才是看人。就在两天前,我的一个亲挚友的亲学生的文章被我亲自秒拒了,原因很简单:我看不懂那篇文章的摘要。

总而言之,我们还是应该理智地看待“圈子”这个问题。面向一个特定的圈子办刊没有问题,圈子是期刊生存所依赖的环境,没有了圈子,期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至于作者愿不愿意进入到这个圈子愿不愿意真心实意地融入这个圈子,就不是期刊一厢情愿的事情了。

JAC只能尽可能对所有来自圈内和圈外的稿件一直一视同仁,当然这个“一视同仁”指的是稿件的学术质量。只有在稿件学术质量相当的前提下、在版面有限这一客观现实下,“圈子”里的朋友才会稍微会受到一些优待。这种优待是学术之外的,学术之外很难做到一视同仁,毕竟同一个单位的同事都不可能在年底全部被评为先进,外单位的人就没必要跑来争了吧。此外,这个“一视同仁”也是相对的。人无完人,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我更不可能做到对每一篇稿件都做出准确的评价,所以,JAC也发表了一些确实不尽人意的的文章。我想,如果只揪住这几篇不尽人意的文章大作文章而不看那些还能看上眼的文章,是不是就有点不太友善?

在这里用一些数据辩解一下:欧陶2018年和2019年一共刊登了1270篇文章,这1270篇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0次的有135篇,占比10.2%;被引用1次的有167篇,占比12.6%。美陶的这两个数据则分别为13.7%和20.5%。就算是Nature这种所有“喷友”都不敢称之为“水刊”的刊物,2018 ~ 2019年间刊登的1765篇被标注为“论文”的文章中也有不少于5篇在2020年没人引用过,而2020年引用次数少于10次的更不在少数 (用“引用10次”来评价Nature可能有点不厚道)。JAC偶尔出现几篇看上去不怎么样的文章也就可以理解吧。

被JAC拒了稿,只说明这篇被拒的稿件确实不符合JAC的要求,与作者是圈里人还是圈外人无关,与JAC偶尔发表的可能也不符合要求的文章也无关。如果某位圈外人士 (或者圈内人士) 一篇稿子被拒了就说JAC奉行“圈子文化”就说JAC是水刊,怎么办?那就说吧,我没办法,只能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辩解一句:JAC这座庙实在太小,在收到质量足以媲美NSC的稿件时欣喜若狂过度以至于不小心错按了“Reject”按钮。误伤!误伤!抱歉!抱歉!“水刊”嘛,请多多谅解。


第三,“水刊”更需要宣传。

圈外有不少人 (同时圈内也有少数人) (这里我就毫不隐晦地用上“圈子”这个术语了)对JAC这本“水刊”的宣传方式颇有微词。对此,我可以公开地说:没必要!

Materials Today,本年度影响因子已经达到了30.041,到了一个没有哪个人敢轻易称之为“水刊”的水平。对这本期刊,上了点年纪的人都应该记忆犹新。早在这本期刊创刊初期,几乎每一位发表过几篇材料类SCI论文的人都会收到他们免费赠送的纸质版 (想当初,像我一样将那些印刷精美的期刊不经意地扔进废纸篓的应该大有人在)。JAC现在的做法和Materials Today当年的做法本质上并无区别,只不过JAC没有财力也没有魄力,只能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在圈子里推送。

我毫不回避这一点:这样的推送就是为了引用,就是为了影响因子!

前面说到,JAC既然存在了,就有存在的理由,至少有人还需要在这上面发表文章。所以,JAC既然存在了,自然就不会任由其自生自灭。谁都想把一件事情做大做好。

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之下办一本陶瓷新刊,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想在一夜之间把论文的质量提高到美陶欧陶的水平,有点不切实际。我们习惯于读美陶读欧陶,是因为那上面有很多的好文章;而那上面之所以有很多的好文章,谁敢说那不是因为他们影响因子高?在当年国人还不知道或者不屑于知道SCI为何物影响因子为何物的时候,美陶欧陶上有过几篇中国人的文章?而当我们发现SCI发现影响因子成为了一种可以决定前途命运的东西之后,美陶欧陶便开始逐渐沦陷成为了中国论文的“飞地”。欧陶2019年以来发表的2292篇论文中,署名单位有“China”字样的达到1124篇,接近50%;这2292篇论文中引用数居前10位的10篇文章有9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美陶2019年以来发表的2263篇论文中,署名单位有“China”字样的达到1170篇,超过50%;这2263篇论文中引用数居前3位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到今天为止,我仍然不嫉妒这些数据。因为我深知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做先进陶瓷研究的人谁都愿意将一篇自认为得意的文章优先投给美陶或者欧陶。我也不相信有些口口声声要求大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会把一篇好文章投给影响因子低得可怜的国产期刊。

所以,国产期刊要做强做大,首先就要把影响因子做强做大,只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才能吸引到高质量的论文,这是真理 (至少对于白手起家无依无靠的JAC来说是真理)。而想把影响因子做强做大,广告就是必经之路必由之路。“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就成为了历史:当年的巷子就相当于今天的大街,是没有什么深度的;当年的酒也就那么一两种,是没有什么竞争压力的。汾酒再好,洁身自好了多少年最后还是不得不花上大价钱登上央视去做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JAC也有和汾酒一样的经历:JAC创刊号刊发了清华大学王轲博士和李敬锋教授撰写的一篇关于无铅压电陶瓷的重磅综述,不敢说国际上数一数二,至少也是有较高国际水准的。这篇综述在2012 ~ 2016 年 (这一年JAC进入SCI) 间被引用了64次,其中境外学者引用了34次,占比53.1%;作者所在课题组以及所在单位引用了24次,占比37.5;其他国内作者仅仅引用了6次。而就在这 2013 ~ 2016 年间,国内作者发表的无铅压电陶瓷方面的SCI 论文数量在800篇以上!情何以堪啊!作为执行主编的我,只能默默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所以,JAC开始做广告了!

至于看广告的人喝或者不喝则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广告是否真实,二是看广告的人是否喜欢喝酒或者是否喝汾酒 (更或者虽然喜欢喝汾酒但是是否出于某种心理而就是不喝汾酒)。

我们一向在尽力保证广告的真实性,所以我们一再强调的是希望看到广告的朋友“在遵守基本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关注JAC支持JAC,从来没有强买强卖 (JAC也没有权利强买强卖)。如果说JAC做过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的话,那就只能是JAC曾经说过“前人栽树前人乘凉”这类的话。这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吧。明明喜欢喝酒也没有讨厌汾酒的身体原因却偏偏不喝汾酒、等到大家都喝汾酒喝到汾酒供不应求了再反咬一口说汾酒厂歧视不给酒喝,天下不应该有这样的道理。

广告虽好,没有质量做后盾也是枉然,没有客观公正的观众更是枉然。我们一直在尽力将广告的后盾做得坚强一些,也希望客观公正的热心观众更多一些。这里我想顺便提供一组数据:到12月5日为止2021年JAC的有效引用次数为1330次,其中境外作者的论文提供的引用约占25%;也就是说即使不计入中国学者的贡献,JAC的影响因子也已经接近于3.0。而同期美陶的有效引用中约50%是由中国学者贡献的,加上这些由中国学者创造的引用,美陶目前的即时影响因子也就不过区区3.7而已。这组数据的含义,也许就不需要进一步做解释了吧。

另外一个事实是:2020和2022两年间JAC收到的来自欧美日韩的投稿数 (不包括中国国内结构作为第一署名单位的论文) 基本相当于2012 ~ 2019期间的总和。虽然这些稿件的质量总体并不高,但是这一事实暗示着:JAC已经开始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重视。而引起他们重视的各种因素当中,我想影响因子的作用应该大于论文质量。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比如说,广告在某种程度上是加速了影响因子的提高,但是JAC的学术质量在不断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又比如说,广告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影响因子的虚高,所以进一步加速JAC学术质量的提高已经是当务之急。对于“喷”友,我愿意使用前一个“比如”;而对于广大关心JAC支持JAC把建设JAC作为己任的中国特陶人,我更愿意用第二个“比如”。所以,这篇小文的标题才有了这么一个词组:从“10”到10


从“10”到10。

前一个“10”加上了引号,是因为我们很清醒,目前的“10.0”这个影响因子确实没有足够的底气,我们的期刊学术质量确实还没有达到“10.0”这个影响因子所对应的水平。早在几个月前JAC第一次在影响因子这个指标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我就写下了以下的文字: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离“陶瓷顶刊”还有很远的距离。

后一个“10”没有引号,那是我们的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一本在论文质量和论文影响力指标两方面都真正具有“10.0”实力的期刊。

从这个意义上说,JAC愿意成为一本不加引号的水刊。

从发文量来看,JAC现在仍然是莽莽丛山中的涓涓溪流。我们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影响因子不明显滑坡的前提下,迅速大幅度提高发文量,与所有有志于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特陶界朋友一起继续努力,用高质量的引用和高质量的论文,把目前还是娟娟溪流的JAC打造成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

从“10”到10,我们任重道远。


 

   
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371号     京ICP备05082739号